杨靖宇之孙谈爷爷牺牲前说的话 传承英雄精神!那天和邻居老张在巷口晒太阳闲聊,他突然提起杨靖宇将军的故事,说这老爷子当年在东北雪地里跑赢过日军的追兵。我接话茬说,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孙子马继民现在干的活儿——不拿工资,不搞招商,就闷头在靖宇县整理抗联资料,一干就是二十年。
老张眯眼吸了口烟,说这孙子的做法挺实在。我点头应着,心里琢磨着这事儿背后的门道。杨靖宇当年改名换姓打游击,图的不是名声,是让更多人能过上安生日子。现在马继民拒绝特殊待遇,也是这个理儿——英雄后代的光环不是用来享福的,是用来提醒后人别忘了来时的路。
说起杨靖宇,总绕不开他胃里的草根树皮。可这事儿搁现在人眼里,多少带点悲壮色彩。但马继民讲这些时,从不用“伟大”这种词,他总说爷爷他们啃树皮,就是为了让咱们现在能吃饱饭。这种讲法听着实在,像家里长辈拉家常,没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修饰。
有次听马继民在村里宣讲,他蹲在台阶上和村民唠嗑,说当年抗联战士在雪地里跑,不是为了逞英雄,是实在没别的法子——后面是追兵,前面是雪窝子,不跑就得被逮住。这种实打实的细节,比喊几句口号更让人记在心里。
马家的家训是“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这九个字不是刻在石头上,是融在日子里的。马继民母亲方秀云当年在单位分房,主动挑了最小的屋子,说比爷爷当年住的草棚强。这种知足不是躺平,是知道啥叫珍惜。现在马继民在靖宇县跑遗址,晚上就睡办公室,有人劝他别太拼,他倒笑着说,爷爷当年在雪地里都能熬过来,自己这点苦算啥。
去年冬天,马继民带着一群学生去三道崴子。他指着那棵杨靖宇靠过的老松树说,当年爷爷就是在这儿和日军对峙,最后站着死的。有个学生问他,不怕吗?他摇头说,不是不怕,是知道怕也得上——有些事儿,总得有人扛着。这话听着简单,可细琢磨,里头都是分量。
现在靖宇县的红色遗址前,常能看见年轻人自发来打扫、讲解。马继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说这比啥都强——传承不是刻在碑上,是刻在人心上。就像当年杨靖宇把名字留给了山河,现在这些年轻人,正把这份精神接过来,继续往前奔。
有时候我也想,要是杨靖宇能看到现在的中国,会是啥表情?我猜他可能会拍拍马继民的肩膀,说声“行,没给咱马家丢脸”。这种“没丢脸”,不是靠喊口号,是靠二十年如一日的脚踏实地——从整理抗联资料到跑遍山山水水,从拒绝特殊待遇到坚持“只做红色旅游”,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老张抽完烟,拍了拍裤腿站起来,说咱们这些普通人,虽然没当过英雄,但能把日子过踏实,不也是对先辈的一种告慰?我听了直点头——可不是嘛,杨靖宇当年在雪地里跑,是为了让咱们现在能在阳光下走。咱们现在好好走,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问各位朋友:你们觉得,像马继民这样的传承方式,是不是最实在的?要是换作你,会怎么把这种精神传下去?别急着答,先琢磨琢磨——毕竟有些事儿,得慢慢想才明白。
马继民常说,爷爷把名字留给了山河,后人要把名字藏进人海。这种“藏”不是躲闪,是更踏实的传承。就像那块桦树皮,不是文物,是活的记忆——提醒着每个中国人:今天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扛住了枪林弹雨。
现在再回头看杨靖宇最后那句话——“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答案其实一直在:山河没投降,人海也没投降。这种“不投降”,不是喊出来的,是刻在骨子里的韧劲儿。就像马继民说的,咱们现在好好走,就是最好的告慰。
说到这儿,我也想听听各位的想法——你们觉得,在现在的日子里,咱们该怎么把这种“不投降”的劲儿传下去?是像马继民那样跑遍山山水水整理资料,还是像那些年轻人自发去遗址打扫讲解?或者,有别的招儿?别急着答,先想想——毕竟有些事儿,得慢慢琢磨才明白。
久联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