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五名下课将领:火线撤职背后的故事
在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中,我军始终坚持赏罚分明的治军原则。战场上先后有五位师级指挥员因指挥失误被就地免职,他们分别是两位师长、两位政委和一位代师长。这些战场上的下课决定,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关系着千万将士的生命安危。
首例撤职发生在42军124师。该师政委季铁中与师长苏克之在第二次战役中就渡江时机产生严重分歧。当时部队已抵达大同江东岸,距离目标仅20公里。苏克之主张立即渡江设防,而季铁中坚持等待125师增援。最终季铁中动用政委否决权,导致部队延误十几个小时。次日两师同时渡江时遭遇美军空袭,错失战机。这位1934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兵,战后转任东北军区政治文化干校校长,1955年仍获授大校军衔,后来还担任过石油工业部副部长。
展开剩余64%东线战场的长津湖战役中,26军88师正副主官双双被撤。师长吴大林和政委龚杰在接令驰援下竭隅里时,因畏惧夜间行军和大雪推迟出发,又遭美军空袭,最终迟到15小时。兵团司令员宋时轮震怒之下将二人就地免职。值得一提的是,龚杰作为参加过秋收起义的老革命,1976年还被特别邀请赴京为毛主席守灵。
第五次战役中,189师师长许诚的犹豫不决同样付出惨重代价。在强渡临津江战斗中,他先是拖延渡江时间,过江后又擅自停止前进,导致部队暴露在美军空袭下,造成两位副团长牺牲。彭德怀总司令亲自下令撤换,由政委蔡长元接任。这位曾给彭总当过警卫员的老兵,后来却成为五位被撤职者中发展最好的,最终晋升少将军衔。
最令人唏嘘的当属180师代师长郑其贵。在第五次战役撤退阶段,面对美军机械化部队的穿插包围,这位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的指挥员先是犹豫不决,后又下令分散突围,导致部队遭受重大损失。虽然最终保全了建制,但近半官兵伤亡被俘的代价,让这位16岁就参加红军的老兵余生都活在自责中。1990年临终前,他对老战友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马上就能见到180师牺牲的战友们了。
这些战场上的下课决定,展现了我军从严治军的优良传统。值得注意的是,除郑其贵外,其余四位在1955年授衔时都获得了大校及以上军衔,说明组织上既坚持战场纪律,也给予干部改正机会。这些沉甸甸的历史教训,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发布于:天津市久联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