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我偶然看见了一则消息,说的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她名叫全红婵。有人说她的身子忽然拔高,半年间长到了将近一米六,体重也到了四十八公斤。世人皆知,生长是自然之事,可对于一个跳水运动员,却并非只是喜讯。那空中的转体半径,微微一变,便要她重新找寻那熟悉的感觉。
她的看家本领,是一个叫“207C”的动作。向内翻腾三周半,膝盖抱紧,直入水中,几乎无声无息,恍若施展了什么“水花消失术”。往日轻而易举,如今却成了横亘面前的一道关口。成长与身体的变迁,把她逼到新的十字路口。
有人看见她在家乡湛江果园里的笑颜,竟配上冷言冷语,说什么“劝退”。有人瞧见她的脸圆润了些,便断言天才终将败于发育。殊不知,那些照片,本就是康复计划中的心理调剂。家人怕她脚踝旧伤复发,不让她劳作,只带她去渔场钓鱼,让紧绷的神经松一口气。
展开剩余75%然而训练场上的情景,却全然不同。她和师兄陈艾森同练,累得面容变形,却还自嘲“练得我笑嘻了”。又一次与师兄比悬挂举腿,双腿绑着弹力带,拼尽全力做完,整个人瘫倒在地,却笑着说“拉不起来了,走一个给大家瞧瞧”。这一笑,像是明媚的阳光,但背后藏着钢铁般的坚毅。
世上总有人不懂,说她发福了,似乎只需少吃一口便能解决。然而运动员的体重,是力量与体能的总账,岂是节食能裁定?她心中明白,真正的对手,不是虚拟世界的冷语,而是自己不断成长的身体,和那未曾痊愈的脚踝。
这一切,可追溯到退赛。武汉,她退了;新加坡,她又退了。原因无他,脚踝的旧伤复发,关节积液,连鞋子都穿不进去。想要重返赛场,唯有先闯过康复这一关。于是,广东省队与国家队,共同拟出“三阶康复计划”。
先是治疗脚踝。跳水运动员,脚踝便是命根子。十米台下去,水面回击的力量是体重的数倍,一点点问题都可能酿成大患。于是她日日待在高压氧舱里,数十小时,只为加速修复。队里又给她安排物理治疗,按摩、拉伸、检测活动度,鞋子也是特制,走路时不可有丝毫闪失。
教练团队还用3D动作捕捉,细细比对她如今与巅峰时的差异,寻找每一个微小的偏差。她则在康复池里,重复数百次翻腾,让肌肉重新记住那个“正确的感觉”。
如今传来消息,说她的空中姿态已恢复八成。然而这项运动,拼的就是最后那两成。入水角度,水花大小,差一点,便是天壤之别。
这不是第一次了。她从小就是如此走过来的。每日数百次跳台,直到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十四岁,她站在奥运十米台上,纵然双腿发软,仍一跃而下,完成三个满分的动作。
眼下,她的课表里,既有水中动作重建,也有低强度核心训练,更有腰腹专项加练。高难度的动作,她按下不表,只从最基础的开始,循序渐进。有一次训练后,她趴在岸边,对教练比了一个“OK”的手势,仿佛在说:我能行。
领队周继红也断言,她从未说过放弃。教练陈若琳更是笃信,通过系统训练,她能回到巅峰。八月,她将赴国家队合练,接受最后的检验。九月,是内部测试;十一月,大湾区全运会,将是她真正的舞台。
我想,那些嘲笑者,终究会沉默。成长带来的困惑,不过是人生常事。全红婵,用自己的坚持,告诉世人什么叫“不言弃”。愿她的脚踝早日康复,愿她再次立于十米高台,以无声的水花,回应所有的质疑。
祝她,归来仍是那个让世界惊叹的少女。
发布于:山西省久联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